Search

【#育兒筆記】169:與孩子朝夕相處,是精進「正向教養」的好時機  (暘斌)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育兒筆記】169:與孩子朝夕相處,是精進「正向教養」的好時機  (暘斌)

去年育嬰假結束,回去上班後,我有時會被芳瑜虧不夠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,育兒知識也沒進展。孩子和爸爸漸行漸遠,大小事都想找媽媽,只有想玩才找爸爸。

說來無奈,尤其是2020的下半年,每天回家都快力竭,只想趕快把時間快轉到八點半,期待雙寶入睡後,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偏偏孩子又不是機器,偶爾會有情緒不佳、身體不適,或是各種不配合的時候,我就會更急躁,但一急反而事情更糟,往往需要芳瑜出手善後。

仔細想想,「忙、累、急」三者,真的是「正向教養」的大敵,尤其是下班後,常常已經身心俱疲,不免以為用最直觀的方式帶孩子最省力。然而,真的有省到力嗎?

那陣子,芳瑜會等我回家才煮飯,由我陪孩子們玩。有時候Evonne忽然心情不好,開始大哭、尖叫,甚至丟東西,而老爸我只會不停逗弄,一下拿貼紙、一下拿玩具、一下扮鬼臉,使出渾身解數來轉移注意力,想要化解危機。

這些招式,對於嬰兒時期的她還管用,稍微懂事後,被我這樣一刺激(因為我採取了「薩提爾」所謂的應對姿態之一➡️「打岔」),Evonne往往會更生氣、崩潰,想要衝去廚房找媽媽告狀!

有時我被逼到無計可施,情緒不免也來了,就放任她大哭不管,而芳瑜邊炒菜邊聽到女兒在咆哮,只好又趕來幫忙。(不過她自言已經常常忍住不介入,「停頓」,讓我和孩子自己磨合😂)

類似的NG處理方式,到了今年初我成功調整生活節奏後,已大幅好轉,但還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,就是芳瑜的腦袋比我好,學以致用的能力較強。因此,書上的知識較經她轉化後,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,而這方面的育兒功力,我始終沒有什麼長進。

五月中以來,疫情忽然加劇,大家都要宅在家裡,24小時和孩子處在同一個屋簷下。

這既是危機,也是我精進育兒能力的轉機。利用這兩週的空檔,我終於將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仔細研讀完畢。這本書,我讀得最慢,但成長也最多。

結論先行,我打從心底認同「正向教養」,也願意在此書的基礎上,透過生活事件的磨練和持續的閱讀來增能,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兒功力。

實施「正向教養」,我歸納出三大重點與收穫:

1️⃣「#溫和且堅定的對待孩子」
當我們堅持這樣做,孩子會在穩定的環境中顯得越來越自律而自信。更重要的是,身為父母的我們,「育兒的幸福感」會大大提升。

2️⃣「#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, #就表示他渴望被愛。」
這部分和薩提爾的「冰山理論」是相通的。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見冰山的底層,連結孩子的渴望,就是一次次增強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和自我的價值感。

3️⃣「#失敗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」
不論是孩子的行為失誤,或者父母的情緒失控,大家都無需太自責,因為沒有人想要搞砸一切。當我們具備「終身成長的心態」,每一次失敗,都可視為我們變得更好的養分。

簡.尼爾森的《正向教養》、史蒂芬.柯維的《與成功有約》及樊登的《陪孩子終身成長》的道理是相通的。我們應該依照「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」來待人處事,而不是依照「自己的心情」來面對世界。準此大方向視之,「自我成長」、「育兒之道」、「關係經營」也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
讀完《正向教養》的這幾天來,我發現自己對孩子格外有耐心,也特別聽得懂他們真正想表達什麼、需要什麼。

當Evonne又突然崩潰大哭,最近我會先把她抱起來,一邊拍拍、一邊小聲地問:「姊姊,怎麼啦?」絕大部分的時候,Evonne都會抽抽噎噎地說,因為某件事她一直做不好,所以她很生氣(或難過)。

當我釐清原來是「挫折感」讓她的壞情緒無法排遣,就可以直指核心的問她:「妳想要自己再挑戰一次嗎?還是想要把拔跟妳一起試試看?」因為情緒被正確的理解了,不論最後她選了哪一個,往往都會破涕為笑,而我們的存款帳戶又有了一筆進帳。

自從我也較能掌握「正向教養」的訣竅後,我們一家人的相處越來越有默契。

雙寶足不出戶已經整整半個月,以他們之前天天出門玩的生活習慣,至今也從未鬧過革命。甚至當芳瑜偶爾心煩意亂的時候,我也能適時挺身而出,裝man地說:「我來陪他們,妳去休息吧!」

我想,這次我真的稍有進步了吧!

#2y9m
—————

🔸延伸閱讀🔸

📌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 (暘斌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193548255520790/?d=n

📌一致性──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305911554284459/

📌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我們」是暘斌與芳瑜夫婦 「老師」是我們的外在標籤 「不只是」指標籤以外對自己的期待與追求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
View all posts